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零章 气数,气数 (第4/7页)
同情,但关卓凡以为,穆宗早崩,实在是中国人的福气;不然,中国的命途,必定会更加多舛,在时代的狂潮中,能不能够保持国土的基本统一,都是未知之数。 还有,穆宗和他的父亲、祖父一样,在对外的取态上,一样是保守的。 外国使臣觐见,原时空和本时空,都引起了相似的礼仪方面的纠纷,这方面。恭王等枢府大员,其实是愿意对外国使臣“曲予优容”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更是暗示。应该接受对方在礼仪方面的要求。 这种事儿,自然少不了清流们大发“殿陛之下,自古无不跪之臣”之类的议论,但真正的麻烦,不是来自清流。而是来自穆宗——最不愿意看见“殿陛之下”出现“不跪之臣”的,是他自己。礼仪纷争上,穆宗是当事人,若当事人自己愿意以国际通行的礼仪接见外国使臣,清流们也不好再啰嗦什么,那么,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就会向前迈出虽然不大、却非常重要的一步。 宣宗的保守,因初次和新时代、新世界打照面,手足无措。尚有几分可以原宥之处,愈往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保守,就愈不能原谅了。到了穆宗,已经是第三代了,在两次战败和洋务勃兴的背景下,他依旧秉持着爷爷辈的观念,真正叫“冥顽不灵”了。 穆宗的糟糕表现,不是教育失败那么简单。 对外保守,可以认为是“旧式教育”失败的结果——原时空。穆宗的老师,都是地道的“旧派”,没有一个“新派”。 可是,一句话听不入耳就要杀言官。一登基就要大肆修建“楼堂管所”——还是在财政左支右绌的情况下,这个,可就和他受到的“虚己纳谏”、“养护民力”等传统的“旧式教育”全然背道而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