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54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45 (第3/4页)

也同样好不了多少。后者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供国内使用的就更少了。因此,想要改变国内群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产量易于提升的合成纤维至关重要,其实历史上中国人解决穿衣难题也正是在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投产之后。而随着以“10万吨乙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石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化纤工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穿不暖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从中获益的还有塑料工业,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最重要的塑料品种先后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福国际在美国搞出来的尼龙,增多的不仅仅是品种,产量更是不断激增。

    在太祖“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和胡卫东“在新兴工业领域,我们与西方同时起步,甚至我们还要稍早一些,要不惜一切、力争上游,确立和保持优势。”的指示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人干部群策群力,将石化工业建设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注3),不过更加值得称道的,还是中国政府对塑料等石化产品的管理和回收利用……

    在政府重视(不重视的话就恰恰相反)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体制在防治污染这方面相对市场经济体制要方便得多,因为塑料薄膜的生产都控制在国家的手里,所以后世危害巨大的一次性塑料袋等白色污染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农业生产中的地膜覆盖技术成熟后,超薄的塑料薄膜才开始大量生产,但因为用量较大,农民又普遍节俭,所以回收率并不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