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83章 卿大夫福利 (第1/4页)
“大王,若改田邑制为谷禄制,臣以为,可制定如下标准。” 范蠡不紧不慢的从衣袖中,掏出一道竹简,大声念道:“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 “后一级即为二千石,再次一级为比二千石。” “其下依次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左史。” “左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可偶有变动。” 顿了一下,范蠡又道:“在朝中为官者,太宰、御史大夫、大司马,此三公皆为万石,月谷三百五十斛!” “廷尉、治粟内史、大行令等九卿,秩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石。” “郡守、郡丞、郡尉,皆真两千石月俸百五十斛,一岁凡得千八百石。” “县令、县丞、县尉,皆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显然,这一次庆忌要改革的谷禄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划分。. 不同的官职,享受不同的待遇。 像是太师季子,就享受三公的待遇,一年能得到一万石的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吴国的计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约合现代的六十斤。 也就是说,普通一个郡守,一年的谷禄收入,二千石就是十二万斤粮。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很低下,一亩耕地,产出不过两三石。 上等的良田,也多半不会超过四石的产粮! 若是一个九卿之位的大臣,如范蠡、伯噽,一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就相当于他们在任期间,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