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八四节 杨成献的对策 (第1/4页)
这两座城的重要性,艾哈迈德看得出,唐人自然更清楚。 说是唐军西征的咽喉一点都不为过! 既然是咽喉,唐军每天除了侦骑远出,到处搜索可能的威胁之外,再就是修筑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烽火台! 唐法:凡边城侯望,第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可以相互看得见),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围筑边障。 唐人工程兵加上民夫,以神速的动作,沿着进攻路线的两侧,使用水泥和钢筋,即修建起一座座的烽火台。 烽火台作为军事的野外小据点,作用毋庸置疑,它一般都占据高位,居高临下,俯视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凭借着望远镜! 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让一个小小的军事据点也可以装备上之前韦晞才拥有的望远镜。 除了守株待兔式的侦察,它还可以在台里的第一层养马,中间则住人,给人和马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更好地完成侦察任务。 论起遮风挡雨、帐蓬的作用完败于烽火台,它对对于士兵的休息、士气更佳,于是当大食军队出动时,一座接一座的烽火台点燃起来, 三道烟! 按军制,低于一千敌人来犯点火烟一道;多于一千少于一万点火烟二道,过了一万则是三道火烟。 除了烽火台,又有骑传不断地送来敌方情报,此时杨成献已经坐镇在巴别尔城里。 “至少五万敌人,服饰不一,乃各个地方联军,大部分是步兵,有少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