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章:自立为王 (第3/4页)
流浪的饥民,在能够得到八成饱的前提下根本不介意吃苦受累,在船上挤一挤不算啥。 运输饥民几年了,“红旗军”体系已经形成了套路,在南通州等待转运的同时进行集体劳动。 要使得南通州有工作机会相当容易,关键是需要钱粮。 如今黄汉财大气粗,最不缺钱也有不少粮食,修筑海堤、江堤,组织人员在里下河一带建造垛田。 垛田其实又是汉人勤劳、智慧的财物。 里下河一带是一片湿地,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汉人划着小船在沼泽地里挖淤泥就近填高另一片沼泽地,付出劳动力后原本的两块沼泽地就完全变了样。 垫高的沼泽地变成了一块几亩甚至于只有几分地的良田,深挖的沼泽地变成了河流湖泊。 灌溉垛田比较容易,农民划着小船直接用长柄水舀子站在船上舀水浇田就能够满足灌溉需要。 因为下大雨垛田能够快速排水到环绕田地的河里,干旱之时又能够直接舀水灌溉,往往垛田都能够做得到旱涝保收。 由于垛田的土取自于淤泥,故而土地肥沃,稻谷产量高于江南良田的平均亩产接近一成。 里下河地区是湿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地晒得干裂的大旱之年,主要的防范就是涝灾。 有资本、有统御力和组织能力的“红旗军”带来了不少劳动力在南通州等待转运。 在这期间组织这些人乘内河平底船经过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的通扬运河去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