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百六十八 醒掌天下权 (第2/5页)
每两年举行一届。 前来参加院试的全都是各州郡脱颖而出的举人。拿着地方的文书来到京城学部衙门备案,领取考试凭证。然后在指定的日子进入翰林院参加“院试”。 现在的局势与太平年间不同,还有半壁江山不在刘辩的控制之中,若是那些敌占区的读书人有心为大汉朝廷效力,又不能参加其他郡县的面试,那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些莘莘学子报国无门吧? 于是刘辩和学部衙门的人商量过后,又设置了一个“会试”,无论你来自哪个州县,什么出身,只要有信心考试。便可以在金陵城参加学部衙门组织的春秋两次“会试”。春季登榜者授予“秀才”功名,然后获得参加秋季会试的资格,若是表现优异,便授予举人功名。与郡国等地方“府试”选拔出来的举人享受同等待遇,一起参加在翰林院举行的“院试”。 刘辩的这项政策推出之后,在其他诸侯的治下犹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这一年多来,怀抱着金榜题名,鱼跃龙门梦想的儒生,从天下各地。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到金陵来读书的学子将近万余人,使得金陵城一时间儒士云集,学风日盛。 院试完毕后,将由学部几位大佬钦点成绩最优异的二十人进入乾阳宫参加殿试。在“文华殿”这座新建成的大殿之中由当今天子亲自面试。 殿试完毕后根据成绩分出三甲,表现最优秀的三人,称之为“进士及第”。也称之为“一甲”,前三名分别授予状元、榜眼、探花的头衔。二甲七人。称之为“进士出身”;三甲十人,称之为“同进士出身”。 总之一句话。这科举制度就是刘辩从隋唐明清等朝代搬来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看着天下学子的前程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