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第5/6页)
p;quot;,附近的水叫做amp;quot;愚溪amp;quot;。十八世纪时的郑板桥说了一句名言:amp;quot;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amp;quot;中国文学上有诸如此类不少赞颂愚钝的话。美国有一句俚语是amp;quot;不要太精明amp;quot;(don?蒺tbetoosmart),从这句俚语也可看出抱这种态度者的智慧。大智是常常如愚的。 所以,在中国文化上我们看见一种稀奇的现象,就是一个大智对自己发生怀疑,因而产生(据我所知)惟一的愚者的福音和潜隐的理论,而认为是人生斗争的最佳武器。由庄子的创说amp;quot;弃智amp;quot;,到尊崇愚者的观念,其中只是一个短短的过程;在中国的绘画中和文章中,有着不少的乞丐,不朽的隐逸者、癫僧,或如冥寥子游中的奇隐士等等,在那上面,我们都可以看出这种尊崇愚者观念的反映。当这个可怜的褴褛癫僧,变成了我们心目中最高智慧和崇高性格的象征时,智人即从人生的迷恋中清醒过来,接受一些浪漫的或宗教润色,而进入诗意的幻想境界。 傻子的受人欢迎是一桩实事。我相信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人们总是憎恶那个过于精明的同伴的。袁中郎曾写过一篇文字,说明他和他的兄弟为什么要用那四个极愚笨但是忠心的仆人。任何人只要把他所有的朋友同伴细细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我们究竟喜欢怎样的人。我们喜欢愚笨的仆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