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一更) (第1/6页)
在朱允炆的构想中,京师初等学院便等同于后世六年制小学。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为官学,二为私学。 官学便是中央或地方朝廷直接创办与管理的学校,可以理解为国立学校,在中央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地方则为府州县学。 《周礼》记载:“乡有庠(xia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庠、序、校、塾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称呼,很多人都知道“校”与“塾”,却不了解“庠”、“序”,但在一些历史古学院名迹中,往往刻有“荫泽庠序”四个字,指的便是荫泽学校。 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一直延续不绝。 官学不收取学费的,管吃管住,毕业了,还包分配工作。不像是你拜师孔子,还得送腊rou作为束脩。 需要说一点的是,最初的官学实质上是权贵官学,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也想去官学学习,那是没机会的。 这个时候想要学习,最好的办法还是养一头猪,杀了做成腊rou,给孔先生、孟先生送过去…… 官学面向平民开放,是随着科举制逐渐发展起来的,存于唐宋之间。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却深知教育之重,在开明初,他便直言: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加上元末战乱,元朝“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学校废弛,人纪荡然”,朱元璋便狠抓了一把教育。 最初设置国子学(国子监的前身),紧接着便下令:“天下郡县并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