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9章 (第1/3页)
甚至荀彧说的这些话,他都猜到了大半。 汉末——或者说整个东汉,君臣之间的矛盾主线就是君权与臣权的进退,以士大夫为主的外朝大臣奋斗的目标就是夺回被君权侵占的臣权,具体的说,就是被架空的三公之权。 对后世的人来说,东汉的大臣还有相当的尊严,甚至算得上嚣张跋扈。大臣犯颜直谏,甚至当面嘲讽皇帝的事屡见不鲜。但是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这却是君权无序扩张,臣权溃败的时代,名符其实的乱政。 三公坐而论道,便是最难以容忍的乱政之一。 他们与外戚斗,与宦官斗,归根到底,都是与皇帝斗,都是为了拿回曾经拥有的臣权。 君权、臣权保持平衡,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只不过这个平衡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以西汉初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就是摆设。 以后世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却位高权重,相当体面。就算是唐宋的宰相也自愧不如,艳羡不已。 聪明如荀彧,也未必知道君权进、相权退源自儒家理论的内在基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只看到君权的不断扩张,而皇帝本人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权力,屡屡出现皇帝一意孤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两次党锢的实际推动者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孝灵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背后的推动者也不是孝灵帝本人,而是董太后。 党锢之祸,使党人与朝廷离心,最后因黄巾大乱,朝廷不得不向党人低头。 卖官鬻爵,正直清廉之臣遭到排挤,贪腐污浊之辈却大行其道。 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朝廷。 荀彧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事实,这个朝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