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_526【文物南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26【文物南迁】 (第3/5页)

   易培基对此做了非常严格的布置,文物南迁之前,每一件都进行了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公务员和领导组成负责组,按照文物门类进行分类,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每个箱子也有单独编号。只要丢失其中一箱或一件文物,都能准确的找到责任人。

    前后五批珍贵文物南迁,兵分三路,历史14年光阴,跨越两万里,途中还要躲避战火。竟无一损毁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护送文物的人们,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要。

    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宁肯自己死在途中,也坚决不丢下一件文物。

    中国人真的很奇特,平时各种劣根性,关键时刻却又能爆发出无比崇高的人格。在故宫文物的转移途中,沿途军队知道了会自发护送,而不是拿着枪炮来抢劫。路过一个地方,当地百姓也会自发帮忙,不管是富商还是农民,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一批文物运到乐山,需要存放在当地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二话不说,不仅把祠堂给腾出来,还主动帮忙招募工人、寻找船只、洽谈价格,似乎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或许在国人的心目中,抢救战时文物就等于抢救中华文明,拥有着比生命还更崇高神圣的意义。

    太和殿前,易培基再次清点了今天的装箱文物,登记造册并让众人签字后,他转身问周赫煊:“明诚,你看这偌大的北平城,日本人什么时候会打进来?”

    周赫煊想了想说:“不出五年。”

    “那还好,五年足够转移文物了,”易培基松了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