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第5/5页)
不止如此。它颠覆了这个时代的思想,让很多大儒陷入的沉思,更让那些山贼义军找到了继续奋战下去的理由。朝廷降了,太后降了,但所有不甘心受奴役、受压迫的人们却终于又找到了不屈服的借口,为了自由和平等,为了不当奴隶,江南大地又再次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起来。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自古以来,对于这些享受不到皇家雨露恩泽,只剩交赋纳税功能的百姓来说,忽家取代赵家,元取代宋,和以往的改朝换代没什么区别。 但报纸上所说的自由和平等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国家和民族的重新定义也让那些百姓看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原来国家不是皇帝,皇帝即使没了,但国家还屹立不倒。 当把忠君体国的心思抛开,上升到维护一个民族不被征服,一个文明不被野蛮毁灭的角度,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为了不当蒙古人的奴隶而战,首先,治下的百姓就不应该是宋人的奴隶。 无数仁人志士,对这些观点有疑问,赞同的,有志于加入光复军与鞑子血战到底的,通过各种渠道,从陆路,水路向泉州而来,有来指责其大逆不道的,有来与其辩论的,有来与其并肩奋战的 泉州现在宛如抗战时期的圣地延安,招来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 那些平素满嘴忠孝节义的老儒们也收敛了很多,聚会的时候,再不敢提大元天命所归大宋气数已尽,给蒙古人歌功颂德的诗词也藏了起来。换成了对光复军英勇事迹的歌颂,还有对大宋朝廷的期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