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41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2节 (第1/7页)

    比如氯元素cl,就是因为它有两种同位素cl-35和cl-37。其中cl-35占75%,cl-37占25%,因而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原子量就是35.5。

    不过这时候,中子还没有发现,所以李谕不能写得太冒失激进,毕竟连核式模型都没问世。

    所以李谕处理得比较委婉,不过关键的点写出来了:

    比如存在相同的电子数,在化学上肯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所以其化学性质就是一样的,自然不能用化学的办法分离。

    然后李谕就提到了同位素的存在。不过既然是当做假说提出,也就不需要解释太详细为什么。

    最后,李谕则预言了原子核仍然可以细分(不然同位素就没法合理解释)。

    这种文章按道理属于跨越了物理与化学两大学科。

    但元素这东西,或者说原子,本质上涉及到原子核领域,更应该偏向于物理学科。

    毕竟理论上,所有的化学现象都可以用物理中薛定谔方程去描述核外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对运动去解决。

    不过这之间存在着鸿沟,——就是蕴含混沌、无法解决的微分方程,所以化学和物理依旧只能是两门学科。

    放到一百年后都没法解决的难题,李谕这时候更不能提出来。

    但仅仅解决为什么用化学办法无法分离这些奇怪的拥有不同原子量的原子,以及同位素假说、预言原子核可以继续细分,这三点已经足够上《nature》。

    李谕删删减减,论文花了一天就写好,总体不长,因为《nature》的特点向来是喜欢相对较短的论文。

    李谕写起这种论文来非常轻松写意,但在看到普朗克的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