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0节 (第1/6页)
李谕只不过是以一个未来人的眼光看得准罢了,说道:“不过是现状的推演。” 蔡元培说:“疏才能不能继续细说一下。” 于是李谕问道:“鹤卿兄觉得大清的工业如何?” “差,而且是非常差!”蔡元培说。 “去年朝廷废除科举,几十万读书人没了出路;将来学校建起来,即便有了几十万毕业生,要是没有配套的工商业,他们也没有出路,那时候……” 蔡元培一愣,然后道:“那时候朝廷将同时失去士绅阶层与新学群体的支持!” 李谕只是点了点头。 蔡元培感觉手心都出了汗:“疏才兄弟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今天就要给日本的同僚发电!” 李谕说:“不管怎么说,朝廷面前已经是一条无法看到前途的路。洋人的到来,只不过是让这个情况加剧加快。” 中国的国情太过于特殊,立宪这种相对简单的路线不可能合适,这是历史用血验证过的。 目前的情况就是:大清不改必亡,改则速亡。 是个死局。 如果有哪个爱新觉罗想要挽救大清,至少要在鸦片战争之前。 但那时候还是很多人梦想中的“康乾盛世”哪,哪会有什么危机感? 蔡元培叹道:“洋人之yin威施加于国民已经数十年,来自洋人以及朝廷的双重恐惧支配世人太久。实不相瞒,天下苦满清久矣,却也同时苦洋人久矣,这种痛苦时常伴随我,有时甚至难以入眠。” 李谕自然明白这种情绪,别说蔡元培了,就算是那些王公贵族,见到洋人也是不敢大声说话。 “鹤卿兄,我知道您的心绪,全都来源于国贫民弱的苦闷情绪,但我们只不过刚开始,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有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