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8节 (第1/7页)
其实所谓塞曼效应的解释,就是个由头,因为它在洛伦兹的研究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1896年时,彼得·塞曼正在莱顿大学研究磁场对物质光谱的影响。也不算什么新课题,早在30多年前法拉第就研究过,但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如今实验仪器有了进步,彼得·塞曼就想再试一次,结果真的发现了钠元素光谱在磁场中分裂成两条的现象。 当年的一个星期六,就在荷兰皇家科学院对这项实验发现做了报告。 结果仅仅过了两天,星期一的时候,洛伦兹就把彼得·塞曼叫了过去,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为什么钠元素的光谱会在磁场中分裂。 所以满打满算,洛伦兹在这件事情上只花了两天工夫,而且还是周末。 至于洛伦兹的解释,依旧是从经典力学出发,并且只能解释一分为二的现象。如果分裂数变多,依然无法解释。 因为这是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光谱更多分裂数的情况,需要用电子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化来解释,对1896年的洛伦兹来说,无疑是强人所难。 换句话说,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为此颁发,但压根没有解决塞曼效应。 不过洛伦兹毕竟是大神,因为对塞曼现象的研究,让他早于汤姆逊得到了电子的荷质比,并且做了预言,存在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后来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果然和他的计算对上了。 还可以看出来了,彼得·塞曼其实完全是沾了洛伦兹的光——作为助手一起获奖。 洛伦兹在这一点上做得比后来一些人真的强太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