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44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2节 (第1/6页)

    李谕说:“无妨,整体轮廓还在,再重新修一点地上建筑就是,用不了半年就能完成。”

    实话说现在的清华园面积不大,只有400亩左右,就是一个常规皇家园林大小(旁边的圆明园也差不多这么大)。而后世的清华大学有六七千亩,完全包住了清华园。

    目前园内的建筑主要是工字厅,重修的难度不大,另外需要再于东面和北面修一些建筑楼作为教育及住宿用。

    此时,那桐在听说李谕和唐国安在清华园后,也赶了过来,慢悠悠对他们两人说:“地方哪,就交给你们的学堂了。我已题好匾额,过几天做好了就安上。”

    园内一共有两个写着“清华园”的匾额,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咸丰写的,挂在工字厅大门上;另一个更出名的则在牌楼上,就是那桐题写。

    其实李谕很想找个其他的大书法家写,能找的人有不少。不过现在清华园还属于皇家园林,那桐要题,没法阻拦。

    那桐姓叶赫那拉,和慈禧算是同宗。但那桐与庆亲王奕劻属于一路货色,对他们而言捞钱最重要,掌权的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或者李王张刘陈,都不重要。

    不久后,美国教育部的代表以及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来找他们一同商议建校后的章程。

    美国对这所学校非常重视,毕竟老美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国的下一代,等这批人成长起来大概率会成为中流砥柱,只要他们亲美,对自己就有利。

    柔克义不藏着掖着,在拟定的《管理学生规则》中明文规定:“学生不得加入政派、与闻政事”。

    另外又详细制定了学制,清华的学制非常长,足足有八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