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_第二百零六章 楚才晋用的后果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楚才晋用的后果2 (第1/4页)

    第二百零六章 “楚才晋用”的后果2

    声子回答:“在我看来,令尹如今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远远胜过晋国的卿了,然而,虽然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的卿(意指晋国执政赵武比不上子木……当然,声子现在还不知道赵武在晋国也在做子木同样做的事情),但他们的大夫则要贤于楚国的大夫,都是做卿的材料。他们的人才就象杞、梓、皮革一样。

    你觉得奇怪吗?杞、梓、皮革,本来是楚国特产,却在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晋国。楚国固然人才众多,但实在是晋国人在使用他们啊(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子木讶然,问:“难道他们晋国就不用同宗和亲戚担任大夫吗?”

    声子回答:“有是有的,但他们任用的楚国人才的确是太多了。我听说,善于治国的,赏赐不过分,罚刑不滥用。赏赐过分,怕的是误赏了坏人;刑罚滥用,怕的是误罚了好人。如果赏罚的错误难以避免,那么宁可错赏坏人,也不能错罚好人——因为失去好人,远比便宜坏人害处更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好人存活的环境,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诗》曰:‘人才沦丧,国家灭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说的就是人才流失的可怕。所以《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怕的就是失去善人。《商颂》也说:‘赏赐不乱,刑罚不滥,不敢偷闲怠慢;天子命令下国,一定要建立福祉(不僣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也正是商汤之所以得到上天赐福的原由。

    古之圣君治理百姓,特别注重‘公正’的赏罚,以及对国民的尊重、让国民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比如:古代刑法规定:对百姓用刑之前,行刑者要减少膳食,并且撤去音乐,以此表明自己畏惧用刑;治国者需夙兴夜寐,处理朝政孜孜不倦朝,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