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14章 641知行合一 (第1/2页)
641知行合一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知指认知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zWWx.org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明武宗正德四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自古以来,汉人不缺少。知道的人呢,确缺少知行合一的人。 其他的不说,就那官场来说。 那个不知道贪官,狗官对国家,对百姓的伤害。 那个不知道汉jianian,畜生对国家的伤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