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第五百二十章 战略武器(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章 战略武器(下) (第1/4页)

    为此胡卫东将反应堆的相关研究提到了比核武器本身更高的位置。因为反应堆的科研水平上去了,再研制核武器的话难度会大大降低。而且由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势(注1),中国的核武器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非得有核潜艇不可,这就更加需要反应堆技术达标了。

    而且反应堆的价值远不仅仅是科研,即使是还不能称为“核电站”的反应堆,也是可以多少提供一些电力的,这对于发电量与西方列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中国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尤其核计划本身就是耗电大户,能够内部解决一部分那是再好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重水反应堆和石墨反应堆还能用来生产核燃料钚-239,这对于天然铀资源较为缺乏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而如果说将不能作为核燃料的铀-238转化为钚-239只是提高了天然铀的利用率,对总储量不足的中国来说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话;将中国储量极其丰富(目前是世界第二,而且中国的钍资源还远未充分勘探出来。)的钍232(天然钍几乎均为钍232,另外注明一下钍的读音同“土”。)转化为同样可以用作核燃料的铀-233就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1吨钍可以提供相当于200吨铀、或者350万吨煤所提供的能源,而世界上已知的钍储量可以至少为世界提供1万年(21世纪的标准)的能源支持。此外,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