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4章 终极烧脑(看不懂可以留言) (第1/6页)
周一中午,顾骜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大堆相关期刊和专著,几乎堆满了半个后备箱,然后开车回到他刚买的波托马克河畔别墅。然后,开始闭门读书,研究前沿学术动态,悬梁刺股为周五的汇报做准备、先写一个课件的提纲草稿出来。乔治敦大学的图书馆非常良心,居然能借到80%的课题所需专著,只要你拿得出学生证。剩下20%太冷僻的内容,顾骜则选择了直接买——美国人的教材是真滴贵,19年的物价,随便一本轻轻松松就100多美刀。顾骜为了准备一次学术报告,一次性花了1000刀。(主要是因为他刚来,对基辛格的研究零基础,什么都得买。)一个研究生如果不想费事排队预约,大手大脚一点,每学期光买书花掉数千美金,都是稀松平常的。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美帝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好导致的。但其实这里面的钱大多数也不是著书立说的人赚走了,而是几家专门的学术出版社赚走了。作者或许只拿到20%,远比后世最黑的网媒分成比例都低得多,简直不把学者当人。比如最著名黑心的elsevier出版社,哪怕是在19年,都垄断了全球顶级学术论文刊量的15%,到2018年更是暴涨到了全球三分之一。其余还有acs、新泽西的iley,加起来也占10%。(elsevier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但其实就是美国人控制的出版社)相比之下,美国以外的世界,哪怕是最顶级的学术出版社,如德国的springer、英国的泰勒弗朗西斯,就没那么牛逼了。说到底,是美国三大社的人占据了“我有资格定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