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关天下 (第2/4页)
力不济,难胜繁钜”。原因呢,是“体气不足,宿疾时发”。可是,“体气不足”。似乎不算什么大毛病;“宿疾时发”呢,也没具体说是什么“宿疾”。 这个话里话外的意思,嘿嘿,就颇值得玩味了。 折子递了上去,次日便发了下来。毫无耽搁。 “上头”如此批复:“该王公忠体国,勤劳夙著,与社稷同戚。于此王事未毕、大治未洽之际,何忍轻言遽去?王当深体朕心,所请开去差使,固毋庸议。” “上头”的反应,“恭系”非常满意。 以恭王的地位、身份,请求“开去一切差使”,对此,不论“上头”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先做出挽留的姿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然,一请即准,同直接黜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关键在于上谕的遣词用字,是犹豫吞吐,还是斩钉截铁?若是前者,说明恭王帘眷已衰,走的就未免有些灰头土脸;若是后者,说明恭王帘眷不替。走也走的风光。 “固毋庸议”之“固”字,恭系尤其满意。 一般来说,“应毋庸议”就是很明确的拒绝了;“应”改为“固”,更加摆出了一副斩钉截铁的模样。 于是。恭王的第二份折子,就显得情深意切了。 恭王首先讲了一个故事:宣宗成皇帝在日,曾赐给先帝和他一对刀枪,刀赐名“宝锷宣威”,枪赐名“棣华协力”,寓意兄弟同心。棣萼情联。 接着说,咸丰末年,天下多故,“先帝夙兴夜寐,孜孜求治。何图昊天不吊,龙驭上宾。臣乍闻噩耗,天旋地转;哭叩梓宫,更是五内迸裂。其时已觉气体难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