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5.陈姜往事 (第4/5页)
后,基本就没有了。 当然,厢军如果有比较优秀的兵源,就会升为禁军,而禁军中不合格或者老病的士兵,就会降为厢军,这个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治安。 不少人当兵久了,就失去了谋生的技能,如果流入社会,以古代的行政管理能力,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变成匪盗。 厢军的待遇,明面上是禁军的一半,实际上常常三分之一都拿不到,朝廷财政紧张的时候,更是连拖带欠,甚至会落得食不果腹。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至少还能混口饭吃,也算是对军人的一种保障吧。 而厢军的兵源除了禁军退下来的,主要还有招募灾民中的年轻力壮者,招安的匪寇,以及罪犯等等。 宋代的刑罚中,往往把青壮罪犯发配充军,也就是时人所称的‘贼配军’,大宋战神狄青就是这么入伍的。 一些相对比较严重的罪行,那时的做法就是在犯人脸上刺青,称之为‘黥面’,大约是留案底的意思,所以配军脸上都有这样的刺字。 后世有些人误以为大宋当兵的就会刺字,其实是种误解,大宋从来就没有确立过军人黥面制度,正常当兵是不会有脸上刺字的,另外宋人其实挺喜欢纹身的,就连岳飞也在背上刺了‘精忠报国’,而市井中也有许多花胳膊,以这个方式来显示自己武勇,大约倭国便是从这学去的风俗。 在某些时期,为了防止士兵逃亡,有些将领也会在麾下士兵脸上或者手臂上,刺上番号以方便抓捕,这个和配军刺的还是不同的。 这种应该要算做将领的个人做法,并且在南渡以后,这个习惯也渐渐消失了。 陈思恭当时还是有正常官职,带着正规部队,当他有了这个奉化军都指挥使后,就将打不了仗的老部下退到厢军里面养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