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李白:赌徒 (第11/12页)
,李白就死了。没有传说里那么明亮任性,相反,也许只是平淡但必然地,病死了。 后来他一个朋友的儿子范传正做宣歙(shè)池等州观察使,专门去当涂一带访求李白的后代,想要照顾。只找到他的两个孙女。两个女孩都嫁为农妇,衣饰粗糙,面目村俗。她们说,父亲伯禽无官而卒,一个哥哥远游十二年,不知所踪。并非不知织布,但没有田养蚕种桑;并非不能耕地,但没有田产,只能草草嫁了当地农民,糊口饭吃。李白的孙女们拒绝范传正要为她们寻个更好人家的许诺,但告诉了范传正一件事:李白晚年因为心里喜欢谢公山,一直盘桓于当涂,想要死后葬在这里,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在葬在龙山东麓。这并不是他的本意。 范传正便为李白改葬,北倚谢公山,南抵驿路三百步。 十二 李白一生说了许多吹捧别人的场面话,都是道家“为我所用”的现实人生观——为了实现他做大官的理想,没什么不能做的。但老了,却越来越眷恋儒家那些傻乎乎的追求。他在绝笔《临路歌》里再次提到了庄子笔下的大鹏: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他从年轻时就坚信这只飞振八裔、余风激万世的大鸟是他自己。他有高而远的方向,但中道而折。按着庄子那一派的逍遥,飞有飞的好,折有折的好,折便折了吧。然而李白却在这样的悲剧里想到了孔子。孔子晚年也见过一只传奇的动物。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猎到一只四不像:头像龙,身如马,尾如牛,背上有五彩花纹。他们都不认识这只奇怪的动物,拿给孔子看,孔子一看便哭了起来:这是传说中的麒麟呀。竟然被如此对待!李白以为,孔子如果在,也会为他哭泣。可惜孔子已经死了。 因为惋惜而哭泣是儒家才会有的情感,它对于应该得到却无法得到、应该坚持却无法坚持的那些美德过于执着,甚至于迂腐。李白求仙问道一辈子,快要死了,却发现自己最终仍然和孔子站在一起。孔子晚年删述《春秋》,绝笔在鲁哀公获麟的这一刻。李白年轻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古风》,里面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宏伟的建筑终成土灰,但微不足道的文章词赋在竹简木册口耳相传间有更顽强的生命。早于李白五百多年,也有人曾讲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道家的传统里,文章是圣人的糟粕,但对于“道士”李白,文章传世,他还是在乎的。 事与愿违。关于李白资料的匮乏,他的生世行年模糊,一生的故事半真半假,传说累积传说,自我吹嘘叠加出于自尊的谎言。正史不正,野史也未必是野。 他的诗稿散逸,传抄错讹,甚至诗集中屡屡混入伪作。 李白生前曾经托人编过三次文集。一次是请千里迢迢去“追星”的粉丝魏颢,一次是汉东倩公,还有一次是他的族叔李阳冰。魏颢从天台山、广陵一路追踪李白到了江东。李白很高兴,把当时的手稿都给了魏颢,还说以后写了再添,但魏颢并没有得到完整的文稿。他为李白编的《李翰林集》,多是安史之乱“章句荡尽”后的残卷。李白晚年重病不起,草稿万卷,来不及整理,身边只有一个李阳冰。托付诗稿于枕上,别无选择。汉东倩公那里,干脆没了下文。 现存的李白集有两个有名的传本系统。一个是蜀本,由宋代乐史编辑李阳冰《草堂集》、魏颢《李翰林集》外加自己收集的李白散佚的文稿而成,又经过著名的学者宋敏求和曾巩编订次序,是宋代的传本。另一个是当涂本,依照李阳冰的《草堂集》代代编订,宋代另一个有名的“咸淳本”《李翰林集》便很有可能出于当涂本。 这些本子四散传播,开枝散叶,各有抵牾。不知道李白到底有没有写过“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不知道他最终定稿的《静夜思》到底是“举头望明月”还是“举头望山月”,也不知道《将进酒》到底写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还是“古来圣贤皆死尽”。他在《对酒忆贺监序》里自称在长安紫极宫见到贺知章,但长安根本没有一个“紫极宫”: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皇帝将天下供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改名“紫极宫”,只长安与洛阳不同。长安的那个叫“太清宫”。 他那么爱热闹的人,文集却以这样“未完成”的姿态面世,甚至没有名人为他好好写个集序,或者墓志铭。比起他之后的名诗人简直寒酸:柳宗元的墓志铭是韩愈写的;白居易与元稹互相为彼此写了文集序;杜牧大半夜被朋友叫起来,为李贺写了《李长吉歌诗叙》。甚至,连最潦倒的杜甫也有孙子替他求当时的名人元稹写了精确又典雅的墓志铭。 但李白……当世以及所有后世中最有能力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