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90 (第1/4页)
都是在中南半岛新征的士兵,胡卫东的考虑是通过共御外侮,增强这些新占地区人民对中国的认同感,此外也多少可以减少一点精锐老兵的伤亡。可是这样一来,军队、特别是步兵的战斗力不可避免地有所下滑,大量使用云爆弹降低中南新兵初次大战的难度很有必要,等到他们树立了信心之后,战斗力自然会大幅提升,那时即便再碰上硬仗,也比一开始就啃硬骨头要好得多……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印度的气候实在恶心,每年6—9月是雨季,降雨少有停歇的时候,而且常有洪水泛滥,不利于军事行动,而一旦到了夏天,气温又动辄会达到四五十度,更加没法打仗,否则热死的人只怕比战死的还多。因此只有每一年的10月—来年的5月可以在印度打仗,而由于印度东部雨季结束得晚(一般会持续到10月份),而西线与中线的中**队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主力的重任只能落在东线的中南野战军身上。这也就是说,中**队可以利用的进攻时间其实只有6个月,因此速战速决就变得至关重要。 第五百七十三章 失 控(上) 偏偏这个时候英国人又自己找死,居然将印度总兵力的超过4成(30多万)和超过七成(将近20万)的本土英军都布置在了曼尼普尔防线上,本来这并不能说是决策失误,毕竟这条防线的北边是大部队难以逾越的横断山区、而南边则濒临印度洋,中**队不可能像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那样迂回绕过曼尼普尔防线(注1),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线兵力是合情合理的,毕竟这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