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富察之野 (第7/7页)
态在内。 这些骑兵为后金军重甲步兵,又称步甲。每临战阵关键时刻必以其为破阵之兵,视敌强弱选择是否披双甲,远途调动多乘马而行。后世俗称其为“骑马的步兵”。 重甲步兵之后为步行的弓手,其多戴暖帽,背负弓箭,腰悬腰刀,披挂一层锁甲或链甲,故又称为轻甲。其后,则有更多未披甲的阿哈相随。这些人的数量比披甲战兵还多,推着盾车、辎重等于后而行。 最后便是随扈众贝勒、王公大臣的重甲具装骑兵——巴牙喇骑兵(注1)。其头上皆戴与明军相仿的“钵胄”(注2)。身披铁甲、棉甲和锁甲三层甲。他们挟弓带箭各执刀矛。所过之处铁蹄辚辚扬尘漫天,仿若钢铁洪流倾泻直下。 后金军来此的七个旗中,镶黄旗因努尔哈赤未到,便由其同父异母最小的弟弟巴雅喇代理旗主;镶蓝旗因阿敏负伤,一分为二分别配属正蓝旗和正白旗;镶白旗因扈尔汉失踪,由努尔哈赤长孙杜度代理旗主。 大贝勒代善率自己的正红旗、巴雅喇的镶黄旗、儿子岳托的镶红旗位于正面;三贝勒莽古尔泰率正蓝旗位于左翼;四贝勒皇太极率正白旗位于右翼,杜度率镶白旗位于大军之后,负责机动策应。 ------------分割线---------- 注1:巴牙喇,满语护军之意。由各牛录中抽取精锐组建。分白甲兵和红甲兵。 注2:钵胄,暨俗称的“避雷针”头盔。早期的蒙古骑兵多装备此盔。皮质,盔体以四至五片皮革连接成尖顶深钵状,以此影响了明清两朝头盔,考古学界称为“蒙古钵胄”。 明军钵胄与蒙元钵胄样式差不多,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而蒙元顿项是一体带护喉的风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